脫貧攻堅 振興村級集體經濟當為先—烔煬鎮高道軍【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網絡培訓班】
發布時間:2020-05-12 08:36:28 來源:本站 閱讀次數:7957
脫貧攻堅,主戰場在農村,難點、焦點也在農村。而集體經濟是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富裕的物質基礎。村集體經濟的強弱關系到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解決質量,關系到現階段脫貧攻堅的戰略實施,關系到黨在農村的凝聚力、號召力和戰斗力,關系到全面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應該首當其沖,促進村級集體經濟與脫貧攻堅項目有效融合更是重中之重。
1、當前我鎮村級集體經濟現狀
經過農村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40多年的政策落實,農村各項工作均取得了長足發展和變化,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薄弱是非常突出的短板。國有經濟、民營經濟突飛猛進,幾乎占據國民經濟發展全部,集體經濟不但沒有發展,反而非常弱化。經歷八十年代鄉鎮集體企業關閉大潮后,大量集體資產、資源賤賣或者低價租賃。目前村集體經濟主要依靠上級政府財政撥款和少量出租費用,自身可持續發展能力差。窮家難當,村級集體經濟薄弱,不僅不能給群眾提供必要的服務,更不能帶領群眾致富增收。烔煬鎮17個村、社區,每年集體收入能達到5-8萬元的只有8個村。只有花集村和鳳凰村兩個貧困村集體收入超過20萬元,而這兩個村主要得益于近兩年的扶貧資金強有力的投入,大力推進脫貧攻堅項目建設,集體經濟發展才得以開花結果,脫穎而出。
2、制約村級集體經濟與脫貧攻堅項目有效融合的各項因素
農村基層組織不強,發展集體經濟人才緊缺。烔煬鎮多數村“兩委”干部年齡偏大、思想保守,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不足,在發展集體經濟上老經驗用不上,新知識學不懂,有資源條件不會用,有集體經濟不會管,從而導致很多村對后期發展扶貧產業園區,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無長遠規劃,抓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也不高,村級集體經濟后勁不足。
未能建立有效的利益連接機制,群眾參與積極性不高。長期以來,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分的很徹底,統的很弱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農戶的認識還不到位,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和畏難情緒,使得一些農戶心存顧慮,缺乏參與市場、股份合作的積極性,對通過村集體發展產業增收致富的信心不足。
資源匱乏,基礎薄弱,區域優勢不明顯。烔煬鎮多數村交通不便,缺乏休閑、觀光高附加值的農業發展資源,并且大部分村“家底”不厚,用于經營獲得收入的就是少量保留下來的集體土地,集體“存款”基本沒有,導致發展集體經濟困難重重,仍然以傳統的農業為主,很難找到一條適合村集體發展的模式。
集體經濟運行機制有待完善,缺乏管理。村集體、企業、合作社、群眾的分紅機制缺乏書面約定,各自職責不清,權利、義務不明,缺乏必要的財務管理、收益分配、內部監督等制度。產業園的收入支出公開透明度不高,村民關注集體經濟發展的意識不強,往往存在“村上干,村民看”的現象。
貧困村與非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深入,烔煬鎮兩個投入大量扶貧資金發展的貧困村鳳凰村、花集村均已經初見成效,整體情況甚至好于部分原地踏步、發展不快的非貧困村,形成了一種新的不平衡格局,也沒有將脫貧攻堅項目的周邊帶動作用充分發揮,不利于整體的協調發展。
3、村級集體經濟與脫貧攻堅項目有效融合的重要意義
發展集體經濟是打好脫貧攻堅戰的重要環節。發展壯大的村級集體經濟在脫貧攻堅戰中發揮著穩就業、增收入、促脫貧、保質量四大作用,能直接帶動貧困群眾就業,激發內生動力,提供穩定收入,長效保持脫貧成果,提升脫貧質量。
脫貧攻堅項目為村級集體經濟提供必要的資金政策支持。當前國家為了推進脫貧攻堅項目建設,投入大量扶貧資金,各級政府部門均予以支持,從根源上解決了政策支持力度不大、資金缺乏兩大問題,為村發展集體經濟創造了良好條件,解決了后顧之憂。
4、促進村級集體經濟與脫貧攻堅項目有效融合的建議和意見
加強農村基層組織隊伍建設,加大引智引才力度。招聘、引進大學生村官、復轉軍人參與村級事務管理,引導其依法參選進入村集體經濟組織任職;發揮鄉情紐帶,宣傳政策紅利,鼓勵和吸引在外能人、退休干部、工商人士返鄉,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出謀劃策,投身村集體經濟事業發展;樹立典型示范,加大宣傳引導,培養積極有擔當敢干事的干部,營造干事創業的氛圍。
加快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和“三變”工作,建立健全利益連接機制。切實把政策引領、村級黨組織創新推動與村民積極參與三方結合,調動農民參與熱情,讓村民意識到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最終是全體村民受益。盡快把資源變資產,把資金變股金,把農民變股民,成立合作社或公司,完善利益分配機制,促進村民與村集體的利益連結,最終整合本村各項資源,在村黨組織的帶領下走一條適合本村發展的新路徑。
響應政策積極探索,因地制宜確定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脫貧攻堅項目。樹立多業并舉、多產并進的觀念,充分利用資源,響應扶貧政策,積極申報脫貧攻堅項目,發揮自身優勢,走特色路。發揮地緣優勢,立足本地農產品生產,引進優良品種、先進技術,集約種植高附加值作物,打造鄉土農業品牌來吸引消費人群。開發鄉村旅游資源,發展特色村落、美麗鄉村、濕地景觀及農業觀光旅游產業,樹立品牌文化。由此形成“一村一品”的經濟發展模式,走出各具特色的經濟發展路子。
規范集體運行機制,管好用活資源資產。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村級集體經濟管理制度,加強村級集體資產管理,建立集體資產臺賬,確保資產真實完整,防止集體資產流失,保障集體經濟所有成員利益。另一方面要加強村級監督管理,認真落實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加強民主監督和審計監督。再利用清產核資成果,進一步挖潛開源,充分挖掘、整合閑置或低效使用的各類集體資源,盤活存量資產,實現集體資產效益最大化。
整合調整各方要素,推動鎮域內各村、社區平衡協調發展。上級領導部門在保證對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支持下,需要進一步加大對非貧困村的扶貧資金投入力度,出臺對應的政策,鼓勵非貧困村申報、建設脫貧攻堅項目。鎮級相關部門要下沉工作重心,將政策措施落實到村,為非貧困村建設脫貧攻堅項目提供指導創造便利。各村、社區要立足自身優勢,謀劃集體經濟發展策略,積極申報適合自己的脫貧攻堅項目,抓住歷史機遇,實現突破發展。
如今,通過建設脫貧攻堅項目,烔煬鎮集體經濟發展已經初顯成效。中李村、合裕村、鳳凰村、花集村成立村級合作社,由村書記擔任合作社法人,發展村集體經濟,增加貧困戶收入:其中中李村發動貧困戶“抱團取暖”,從事養魚生產,預計年產3萬斤;合裕、鳳凰、花集發展瓜蔞產業園共900畝,預計每畝收益1600元。大程村、烔西村、三份村在原有產業園基礎上,帶動貧困戶就業,鞏固脫貧成果成果。曙光村根據本地特色產品“姚王小菜”,申報建設扶貧產業園,推動本村集體經濟發展。以上各村的實踐證明,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脫貧攻堅的成果更為穩固。相信不久將來,通過實現脫貧攻堅與集體經濟的良好循環,一定會涌現出一批明星村、示范村,村集體經濟和脫貧攻堅事業一定會取得長足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