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比較優勢 集聚專業人才——巢湖市夏閣鎮梅申君
發布時間:2019-08-05 11:47:57 來源:本站 閱讀次數:4195
6月26日至30日,在市委組織部的精心安排下,我參加了鄉村振興人才工作培訓班,通過實地參觀優秀企業(孵化平臺)的看、聽和優秀老師剖析浙江經驗的講、學,獲益匪淺,感受到浙江先發地區人才資源開發利用的創新不斷在進取,而當前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成為國家戰略,巢湖融入發展環境、增強發展后勁,人才是重要的支撐要素。
一、以優勢產業為依托,打造專業人才服務高地
巢湖作為一個縣級市,且同時由于地域情況處于合肥、南京、蕪湖等大城市的中間、屬于城間市,無論是從政策激勵,還是資源稟賦,甚至是人才吸引力上面來說,都有不言而喻的劣勢存在,短時間趕超難度很大。人才的流動隨意性大,但人才的流動的方向必是能夠實現其價值的地方或產業,尤其是中高端的人才或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人才的聚集需要合適的產業現狀和發展氛圍,要實現人才的集聚,就需要產業的規模發展或者是產業鏈的輻射發展。當前,為積極引進人才,需認真細致地分析我市現有產業發展基礎現狀和未來發展空間,無論是一、二、三產哪個方向,還是傳統、高科技、戰略性產業,特別是我市一些優勢產業、規模產業、品牌產業,要在不斷壯大產業體量、豐富產業內涵、增強產業核心技術等同時,大力開展對人才的“專業招、招專業”。政府在引進人才方面主要靠因勢利導,而勢就是產業、就業、創業這些資源稟賦對人才的“虹吸效應”,我們應該把人才的培養方向與現有產業結合,不僅要形成產業發展高地、產業集群、全產業鏈等,也要成為專業人才的“磁場”和歸屬地。
如,我市農村地域面積較大,有不少鄉鎮或者大戶在種植特色農產品,但是特色農產品的種植面積較小、產業聯盟弱,沒有形成“一鎮一品”,目前只有“中垾番茄”稍有發展特色;農業人才的引進和培育,重點要與農業研究院校合作,合作創建品種培育示范、人才鍛煉示范和技術改良示范的綜合實踐基地,成為農業人才的服務平臺。我市的漁網具產業是全國的最大生產制造基地,傳統產業規模大、企業小且科技創新能力弱,產業與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不大,科技轉化成果率偏低,企業技術中心或者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立的少,傳統產業更需要科技人才的支撐,要鼓勵企業開展產業技術創新,對優勢產業的人才引進加大政策支持,創新建立“校企協同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和“產教融合學生校外實踐與就業基地”,實現為產學研融合提供高效的人才服務。
二、以政策扶持為引導,打造專業人才培養基地
當前,各大城市越來越重視人才資源,出臺各種人才引進政策,大有廣納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意味,我市也于2017年出臺人才相關政策。人才的內涵很豐富,而且人才的“個體差異”“專業差異”等都很明顯,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需要“通才”,但“通才”畢竟太少,更何況“才”有其特殊性、具體性,還要受客觀規律合成發生作用。正因為每一位人才的特殊性,為實現量才使用,我們要更加注重對人才的培養方法。
千方百計地引進人才。推進招才引智與招商引資有機結合、深度融合,緊盯主導產業、特色優勢產業以及生產性服務業、智慧產業等新領域,精準引進發展急需的專業人才,力爭“引進一個人才、帶來一個團隊、支撐一個項目、發展一個產業”。如大力發展鎂基輕量化新材料產業,就要持之以恒地與重點院所、大型企業合作,引進高端人才。同時,我們還要鼓勵“鳳還巢”,鼓勵巢湖籍人才回鄉創業,給予優惠政策。
不遺余力地培養人才。人才的培養不能只局限于政府或者單位組織的培養,在我市我們更要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優勢,分析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特別是通過校企合作培養一批適用性、應用性人才。如我市已有部分鄉鎮、單位與巢湖學院開展合作,今后可以加大創新訂單培養、就業實習、智力開發等扶持合作政策,實現“干部在學校學習中進步、學生在實習培養中提升”。
煞費苦心地倒逼人才。當今,人工智能的趨勢越演越烈,知識的更新日新月異,技術的革新突飛猛進,這些倒逼著我們要不斷加大對人才的再開發再培養,繼續創造新平臺,讓各類人才盡得其用。人才的使用,企業是主體。要大力鼓勵企業“唯人興企”,不斷引導企業一方面對人才進行汰舊換新,另一方面要加大人才的技能培訓。如,我市的機械工人,要不斷地進行智能化的培訓;我們的企業家也要不斷加強企業管理、營銷等方面的培訓。
三、以環境培育為支撐,打造專業人才發展福地
人才如良種,遇沃土則枝繁葉茂,對人才而言,最重要的不是金錢名利,而是一個充滿活力、張力、競爭力的可持續的人才生態。所以,政府需要不斷地打造優質環境,健全人才服務體系,提供便利的資源,為人才的發展提供保障。要從“供給側”角度入手尋求突破,以優質、高效、便捷、貼心的服務贏得主動,使各類人才心無旁騖、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推動高質量發展中來。堅持事業留人,打造人才培養發展成長的“助推器”,在居巢經開區內建設“人才園區”,建設創新創業園區、孵化平臺、眾創空間,成為全市人才創業的主陣地。堅持感情留人,開展市級領導練習走訪優秀人才活動,甘做人才服務“店小二”,為優秀人才開辟“綠色服務通道”,在子女入學、戶籍、醫療、住房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切實免除人才的后顧之憂。堅持環境留人,全面優化政策環境、社會環境、工作環境、學術研究環境,進一步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讓人才生活得舒適、工作得順心。堅持待遇留人,以體現人才價值為基礎創新人才與企業(單位)合作分配機制,做到一流人才、一流業績、一流報酬相互匹配,讓優秀人才“名利雙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