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人才與產業融合 創新發展和運營模式——居巢經濟開發區童婷婷
發布時間:2019-08-05 11:35:42 來源:本站 閱讀次數:6138
2019年6月26日—30日,我有幸參加了“巢湖市鄉村振興人才工作者(杭州)培訓班”,通過培訓學習受益匪淺,在這里首先感謝市委組織部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高端培訓學習機會,同時也感謝負責此次帶隊的市委組織部相關領導,為我們食宿行等學習的周到安排付出的艱辛努力。
一、浙江印象
浙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思想理論的誕生地,是我們黨夢想起航的地方,也是創新大省、民營經濟最活躍的地區。
為學習先發地區人才工作經驗,更好服務于家鄉建設,6月盛夏,我們來到浙江省會杭州,美麗的西子湖畔,學習浙江在發展方面敢為人先、善解難題的思路和擔當,感受人才驅動產業發展轉型,受益匪淺,收獲良多。
二、學習體會
(一)鄉村振興發展的典范。6月30日培訓班到德清縣進行了考察學習,首先來到位于下渚湖街道的二都小鎮,二都小鎮以上古時代防風傳說為歷史背景打造一個“防風古國、濕地小鎮”,在2016年8月全面開建,有防風廣場、二都老街、防風祠等景點,尤其是防風廣場上的霧升系統,讓整個小鎮水汽彌漫、宛如仙境。“地裂防風國,天開下渚湖”。相傳堯舜禹時,防風氏為當時防風族部落首領,治水有方,深受百姓愛戴。夏禹治水成功后,曾邀天下各路諸侯在會稽山慶賀,防風氏因遲到被大禹誤殺。事后查明,防風氏在赴會途中遭遇天目山山洪暴發,苕溪泛濫成災,防風氏因參加抗洪搶險才遲到。不久大禹為他平反昭雪,還敕封防風為“靈德王”,并令建防風祠供奉防風神像。防風氏即為汪芒氏,現即汪姓的祖先。古往今來,防風傳說已演繹為防風文化而被世代傳承下來,2010年5月,防風傳說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年農歷八月二十五,防風祠所在的二都村都要舉行盛大的秋祭防風活動。漫步在小鎮,防風文化元素盡顯其中,與自然鄉村風光、原生態的建筑群共同構成鄉村旅游的外在和內在文化之美。
接著來到莫干山民宿,還是第一次聽到“洋家樂”這個概念,裸心谷作為洋家樂的代表,將國際先進的生態理念貫徹始終,讓平日司空見慣的山林和再普通不過的民居,搖身變成了人均消費在2200元以上、入住率常年保持在80%以上的“洋家樂”,創造出部分“洋家樂”的單張床位1年上繳稅金達13萬元,實現了“綠水青山”的“流金淌銀”。德清“洋家樂”正式成為全國首個服務類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德清縣還參與到了國家民宿標準規范制定中。民宿的發展所帶來的的蝴蝶效應遠沒有停止,當莫干山的鄉村旅游有效連接了城市需求和鄉土資源時,衍生而來的配套產業、出租農房和流轉土地等方式,讓村里的沉睡資產變成了現實資本。僅莫干山一帶的60多家“洋家樂”,帶動的農民房屋出租收入、流轉土地收入等財產性收入就超過1.83億元。農民從青山綠水中獲實惠的“金山銀山”。
巢湖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地區,傳說有巢氏構木為巢。文化底蘊同樣深厚,類似打造一個特色小鎮,也未嘗不可。以鄉村為基礎單元,將改善人居環境、鄉村統一規劃、保護傳統古村落等部分有機結合起來,發展鄉村旅游,改變鄉村落后面貌。
(二)充滿活力的人才和創業氛圍。從這些天給我們上課的專家學者教授中,我有一個直接的體會就是他們都有在政府工作的經歷,而且現在每一個人都有好幾個身份,身兼多個職業,既是專家又是產業園區運營人,既是大學教授又是公司法人,每個人都在努力地為這個時代、為這個社會、為這個國家工作。這固然有浙江人勤勞奮進精神的傳承,也有浙江在人才成長環境培育中的努力和探索。2015年,浙江省就開始推進機關內部干部常態化交流,探索中層干部跨部門競崗交流,讓人才在流動中煥發出蓬勃生機和活力。
同時浙江人“敢為天下先,勇爭天下強”的精神,滋養和造就了浙江的創新氛圍。天天有咖啡、周周有沙龍、月月有路演、季季有論壇、年年有大會,已成為浙江創新創業氛圍的生動寫照。杭州海創園創業氛圍濃厚,對高新企業的支持力度很大,政策適合企業發展,不僅切實推進浙江省“人才新政25條”、杭州市“人才新政27條”,還結合自身產業特色,因地制宜為海歸、精英人才“量身定制”了一整套較為完整的政策。浙江率先在全國進行“最多跑一次”改革,大大降低了新建市場主體的成本。政府轉變角色,主動發揚“店小二”精神,提出“跑一次是底線、一次不用跑是常態、跑多次是例外”的新目標。“看似尋常卻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是浙江抓住政府改革這個牛鼻子,以此撬動“整頭牛”的全民改革,平均每九個浙江人中就有一位老板,每二十六個人中就有一家企業。
(三)靈活的招商機制和市場化運作。相比于浙江,巢湖目前招商還是主要以政府招商為主,后期項目服務和運營也同樣依靠于政府、工業園區的管理。政府應該適當放手,將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做好監督管理職責即可。 實行創新型創業研發中心建設與運營,政府、企業和運營商多方共同參與,堅持可持續的運營邏輯,放眼全局,從頂層設計到園區規劃,再到招商運營和配套落地等,打造一個開放、共享的產業生態系統。
昆山早期柔性引才做法和海創園“飛地經濟”新模式也是落后地區招才引智值得借鑒的做法。國家8部委早在2017年就聯合印發了《關于支持“飛地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浙江又緊握住國家政策導向,抓住政策發展機遇,在海創園的核心區塊——城西科創大走廊腹地建設了衢州海創園,是目前在海創園發展最為成熟的飛地經濟,已經產生了產業帶動效應。這是先發地區和落后地區互補發展,也是衢州在地理位置偏遠、經濟發展落后等原因難以吸引高層次人才落戶,不至于被發展邊緣化而走出的新路徑,想出來的新辦法。衢州海創園實現高端人才“生活在杭州,貢獻在衢州;研發在杭州,制造在衢州;孵化在杭州,生產在衢州”。充分利用了海創園、杭州的人才資源,實現高端人才引進,同時也引進了人才帶來的高端技術項目。
三、學習收獲和啟示
通過一周的學習培訓和參觀考察,我有了以下四點收獲和啟示:
一是逐漸找到了以往工作中沒有發現的問題,找到了差距,充分感受到自身知識的不足,更加感受到學習的緊迫性、重要性。要進一步解放思想。一個地區的發展,思想要不斷地解放,觀念意識要不斷地轉變、體制機制要不斷地創新。在這方面,浙江的干部群眾先我們一大步。
二是認識到借鑒是學習的最好方式,浙江省的經濟、社會的發展超前,他們的今天,是我們的明天。我們要借鑒和模仿浙江發展的經驗,在他們過去發展的經驗中找出可以使我們發展的道路,在工作中盡量減少走彎路,犯錯誤。
三是感悟到創新的重要性,創新能力涉及方方面面,對社會的體制機制、政策措施,對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不管是現在還是在將來,我將用創新的思維對創新的方法解決工作中的每一個問題。
通過這次赴杭州學習培訓和考察,使我更加堅定了做好工作的信心,更進一步增強了發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充分認識到市委組織部組織這次培訓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將反復思考,把學到的知識、精神、經驗和做法運用到具體工作中,借鑒浙江一些有益的做法,努力發展建設開發區,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