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市城鄉社區標準化建設實施意見
發布時間:2013-07-12 15:34:00 來源:本站 閱讀次數:734
為推進城鄉社區規范化建設,提高城鄉和諧社區建設整體水平,根據《安徽省城鄉社區標準化建設指導意見(試行)》(民基字[2012]254號)、《關于推進標準化示范社區建設的意見》(合社[2009]2號)和《關于開展2011年度標準化農村示范社區建設的通知》(合社[2011]2號)精神,特制定如下標準。
一、城市社區建設標準
(一)標準社區
1、規模設置一般在1萬人、3000戶左右。
2、社區用房面積在400平方米以上,相對獨立于居民樓之間的適中位置,一般不高于三層樓。并擁有室外活動場所,有健身器材,環境整潔優美。
3、社區用房使用合理。辦公用房不得超過社區用房總面積10%;一般設有一站式服務大廳、娛樂活動室、圖書閱覽室、警務室、計生服務室、多功能活動室(黨員活動室),室外設有黨務居務公開欄、宣傳欄,面積在10平方米以上,具備防雨設施。
4、社區居委會門外懸掛該社區黨組織和社區居委會兩塊牌子,大門上方懸掛國家統一的“中國社區”標識。
5、社區工作人員總數一般按1人/300戶配備,其中獲得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資格證書的人員占轄區人口的萬分之一以上;“兩委”成員必須選舉產生,大專以上文憑應達20%以上;各類專管員由社區統一管理,社區工作人員參加市以上機關組織的培訓每年不得少于20學時。
6、社區工作人員的工資基本達到全市職工平均工資標準,并辦理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險。
7、社區每年工作經費在5萬元以上,并建立自然增長機制;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交給社區各項工作應嚴格按照“費隨事轉”的原則支付相應的工作經費。
8、社區居委會應選舉產生并健全下屬的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計劃生育、群眾文化等各類社區專業委員會和監督委員會。選齊配強居民小組長、樓棟長和各類社區社會組織,基本形成在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社區居民委員會及其下屬的委員會、居民小組、樓院門棟的上下貫通、左右聯動的社區組織體系。
9、社區的各項規章制度健全,自治功能完善,內部管理規范,實現服務流程程序化;實行黨務、政務、事務、財務、服務“五公開”制度,保障居民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得到落實。
10、社區工作人員崗位職責明確,責任落實,實行AB崗、錯時上下班、全天候值班、節假日輪休等制度。
11、社區財產、檔案、印章管理規范。
12、開展志愿者注冊制度,注冊登記率達轄區居民的10%以上,年開展活動不少于2次。
13、建立健全社區黨組織、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和物業服務企業的協調機制,切實履行對物業服務企業的指導、監督,及時協調解決服務糾紛,維護各方權益不受侵害。
14、實行社區網格化管理全覆蓋,網格員配置不少于200戶1名。建立社區居民基本信息庫。會議有記錄、工作有記載、活動有圖片(影像)。
15、每年至少開展兩次以上居民對社區公共服務、商業服務、自我服務和社區工作滿意度的測評,滿意度須達60%以上。居民群眾對公共事務、社區公益活動參與率達60%以上。
(二)示范社區
在達到標準社區的基礎上還應達到以下標準:
16、社區用房面積達600平方米以上,并擁有800平方米以上的室外活動場所。硬件設施齊全,網格化管理完善,居民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基本得以滿足。一年開展健康、心理或道德講座等活動不少于3次。
17、社區工作人員中大專以上文化在30%以上,獲得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資格證書的在萬分之二以上,60%的人員會使用電腦。
18、社區社會組織達5個以上,志愿者年開展活動不少于3次。
19、社區服務活動特色明顯,15分鐘商業、生活、文體娛樂服務圈基本形成。以居民生活方式健康科學、文明向上的文化活動每年開展三次以上。
20、社區每年工作經費10萬元以上,主要用于開展社區各種便民利民服務活動。
21、居民對社區服務、居民自治等社區工作的滿意度達70%以上。居民群眾對社區公共事務、公益活動參與率達70%以上。
(三)精品社區
在達到示范社區的基礎上還應達到以下標準:
22、社區用房面積達1000平方米以上,并擁有1000平方米以上的居民室外活動場所。服務設施健全,有集管理與服務為一體的社區信息化網絡平臺。
23、社區工作人員大中專以上學歷達40%以上。獲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資格證書的占轄區人口萬分之三以上,人人會使用電腦。
24、社區社會組織達到10個以上,志愿者管理注冊率達15%,年開展活動不少于4次。
25、社區每年工作經費15萬元以上,主要用于開展社區各種便民利民服務活動。
26、建有能滿足社區老年人需求的日間照料室、聊天室和小學生的“4點半”學校等,積極開展具有兩個“品牌”以上的特色服務活動,努力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數。
27、居民對社區服務、居民自治等社區工作的滿意度達80%以上。居民群眾對社區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參與率達80%以上。
二、農村社區建設標準
28、原則上實行一村一社區設置,人口較多、居住分散的村也可實行一村多社區設置。
29、社區用房面積在300平方米以上,應設有一站式服務大廳、圖書閱覽室、多功能活動室等,并擁有室外活動場所和村務公開欄。
30、村委會門外懸掛村黨組織和村委會兩塊牌子,大門上方懸掛“中國社區”標識。
31、村委會應選舉產生并健全下屬的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計劃生育、群眾文化等各類社區專業委員會。選齊配強村民小組長,形成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村委會及其下屬的委員會、村民小組的社區組織體系。
32、社區的各項規章制度健全,自治功能完善、內部管理規范,實現服務流程程序化。
33、建立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和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等制度。健全村務監督機構,實行“四議兩公開”民主決策制度。
34、社區工作人員崗位職責明確,責任落實,實行AB崗、錯時上下班、全天候值班、節假日輪休等制度。
35、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建立崗位考核、民主評議、補貼待遇、教育培訓等制度。
36、制定村民公約,健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制度。建立村干部離任審計、責任追究制度。
37、開展社區志愿者活動,培育和組建農村志愿者隊伍,有效組織開展各類活動,每年開展活動不少于3次。
38、建立社區檔案管理制度,做到規范管理、使用方便、保管安全。
39、社區工作人員一般由村“兩委”兼任,“兩委”成員須選舉產生,文化程度應達初中以上。
40、社區工作人員的補貼達到當地農村勞動力收入水平。
41、社區工作有專項工作經費。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交辦的各項工作應嚴格按照“費隨事轉”的原則支付相應的工作經費。
42、村民對社區服務的滿意度達60%以上,村民對公共事務和社區公益活動參與率達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