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屏鎮:32年堅守愛國村的老書記
發布時間:2020-07-28 09:54:02 來源:本站 閱讀次數:3399
“劉師傅,這塊地方還需要再加點石塊,壓得再實一點。”大雨傾盆,筆者趕到銀屏鎮愛國村陸家埂時,已經中午11點了,老書記還在堤埂上指揮、巡視,“這邊正在打石籠,水位太高了,一夜的大雨,一些路堤出現了滲水、開裂,水位可能還要漲,現在時間就是生命,一刻都不能耽擱!”劉采順老書記一邊巡埂,一邊說道。“等值午班的人吃完飯過來,我就去休息會。”早上六點開始接班巡堤,老書記已經在堤上5個小時了,全身淋濕,對劉老書記而言,早已習以為常,“下雨天都是這樣,就是穿著雨衣悶點,不算啥!”
“我2014年就退休了,但閑不下來啊,想著還能為大家多做點事。”劉采順老書記在愛國村委會已經32年了,在職時是愛國村村委副書記,已經退休6年了。
32年,老書記是村里的“百科全書”。怎樣打地籠、壘子埂效率最高、效果最好,到哪里挖石頭,哪個村有幾戶人家、有幾口勞力能在緊要關頭到堤壩上搶險,哪里地勢比較低,到了什么水位哪塊堤就容易出現險情,老書記心里、手里有本詳細的“賬”。“2016年,袁小圩這一塊,就因為地勢比較低,村莊被淹了,今年水情更勝以往,雖然我們把子埂碼得很高,但水位太高了,19號夜里水一下沖上來了,幸好我們在水上來前就及時安排了撤離,將村民們的損失降到了最低。”老書記指著河對岸被水淹沒的村莊說道。
20多天,老書記是防汛的“定海神針”。自銀屏鎮轄區內水位持續上漲以來,老書記就按照防汛指揮所安排,負責愛國村釣秀河內河陸家埂段共1公里防汛任務,20多天里,每天奔走一線,盡職盡責,壘麻袋、堆石頭,利用自己三十多年的工作經驗,不僅將陸家埂這一段險情處置的安穩得當,還在村其他堤段出現險情時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年齡大了,看的多、走的多了,很多事多少都碰到過、解決過,村里有什么事也都拉著我一起,還能幫著出出主意。”作為愛國村的機動防汛“專家”,19日凌晨,面對瓢潑大雨與不斷上漲的河水,村里人都有點慌,“大家加油干,我們前期把埂打的這么高、這么牢,不會有事的。”聽完劉老書記的話,大家都定一定神,更加賣力的干起活來,子埂打得越加堅固了。
6年,老書記是村里的“排頭兵”。退休6年,老書記依舊每天堅持上崗,幫助村干部解決“疑難雜癥”。防汛任務重、時間緊,每天夜里老書記帶頭值班,雖然只排到上半夜,但老書記總是不放心,每晚到1點多才回到防汛指揮所。防汛要求24小時吃住在村,老書記家離防汛指揮所不遠,“雖然走幾步就到家了,但村里我年齡最大,我要給年輕人帶好頭。”
“站好最后一班崗,保衛好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好他們的權益,是我作為一名老黨員應盡的責任與義務。”老書記話語中透著一股共產黨員的無畏與擔當。(錢劍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