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社會救助360”織牢脫貧攻堅兜底保障網—市民政局李文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網絡培訓班】
發布時間:2020-04-27 17:08:50 來源:本站 閱讀次數:6660
近年來,我市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以“互聯網+”為抓手,大力推進社會救助服務改革創新,優化服務流程,激活服務群眾“神經末梢”,破解基層社會救助服務能力短板問題,探索構建“社會救助360”模式,滿足了服務群眾多層次、多元化、個性化救助服務需求,走出了一條社會救助服務創新之路。
一、背景與動因
(一)強化社會救助兜底保障作用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保障群眾基本生活,對強化兜底民生保障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衣食冷暖,能夠為困難群眾提供穩定的生活預期,事關社會和諧穩定和公平正義,是黨和政府保障基本民生的重要制度安排,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發揮著兜底性基礎作用。
(二)優化延伸社會救助服務內涵的現實需要。社會救助是國家與社會面對社會弱勢群體提供款物接濟和扶助,以維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各種措施。但現實中社會救助實施的方式仍較為單一,難以對救助對象的困難采取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救助效果無法獲得提升,也無法滿足救助對象差異性與多樣化的救助需求,因此,急需拓展社會救助服務內涵,在社會救助手段和方式上,促進由傳統的、單一的物質和現金救助轉向物質保障、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疏導、能力提升和社會融入相結合的綜合援助,實現社會救助方式的多樣化、組合化、專業化和個性化,最大程度上發揮社會救助的綜合效用。
(三)以新理念推進社會救助標準化建設的應有之義。社會救助工作面廣政策性強,但目前基層救助隊伍建設力量薄弱,基層社會救助經辦服務能力問題仍很突出,存在救助審核把關不嚴,民主評議走過場、公示公開執行不到位等現象,導致一些困難群眾的救助需求沒有及時被發現,急難個案得不到及時救助,人情保、騙保、錯保時有發生,規范基層社會救助工作,推進社會救助標準化建設已是當務之急。
二、做法與成效
我市印發了《“民政服務360”工作實施方案》,市委組織部會同民政局、農委、財政局正式發布了《關于加強村民小組長隊伍建設的意見》,2019年7月份,在散兵鎮蓮塘村正式試點。
(一)明確“社會救助360”的構建思路。一是構建鄉鎮(街道)、村(居)、村民小組三級救助網絡,強化村民小組長獎懲機制,將考核評價結果作為村民小組長職務任免、評先評優和發放績效工資及作為村干部后備人選的依據。二是以村民小組長為網格員,做好“政策到戶、走訪到家、評議到人、公示到村、關愛到心、監督到底”六項工作。村民小組長在崗期間一律配備專用工作服和公文包等,并做到有議事場所,有末端公示牌。三是實現基層社會救助服務全覆蓋,做到基層救助服務質量“零差錯”、受理“零推諉”、結果“零投訴”、服務“零距離”,織牢脫貧攻堅兜底保障網。
(二)推出四個領域的系統改革創新舉措。一是健全基層救助經辦隊伍。以購買服務形式,建立村民小組長救助網格員隊伍,明確提倡“黨小組長兼任村民小組長”,配齊配強基層社會救助經辦人員,實現市、鎮(街)、村(居)、村民小組及網格員“五級聯動”。二是完善救助政策宣傳通道。發揮村民小組長上情下達、下情上報的傳輸力量,以群眾喜聞樂見、淺顯易懂的語言形式,制作救助政策口袋書,將政策宣傳圖在公開欄張貼,切實讓救助政策深入人心,溫暖民心。三是推動救助公示評議公開就近。對享受救助家庭信息的公示從村居向村民小組延伸,設制自然村公示欄,公開救助申報流程、監督舉報電話等;在村民小組長家或適合的公共服務場所掛牌設立評議廳(院、廊),對申請低保、特困供養、重殘補貼等的救助項目公開審核評議,實行陽光救助,提高群眾知曉率和參與度。四是建立初訪走訪制度。制作初訪、走訪記錄卡,明確初訪和定期走訪聯系要求。蓮塘村下轄28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4900人,每個村民小組長服務對象約80戶175人,每月定期走訪困難群眾不少于12次(每個小組長服務救助對象數不一樣)。自試點工作啟動以來,共走訪約500人次,對困難群眾“第一時間”發現和報告,精準采集救助家庭信息數據。
(三)完善社會救助困難群眾基礎數據庫。創新“互聯網+救助”,轉變社會救助管理與服務模式。一是整合救助資源。提升信息化技術手段,實現社會救助綜合服務管理平臺與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統、申請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平臺等互聯互通,實現了信息共享無縫隙,提高了數據準確性,推進兜底保障的精準化。二是設立社會救助微信平臺。及時公布救助政策,實現救助信息透明化。困難群眾可及時查詢救助新聞、救助政策、救助項目及類型、救助申請條件和步驟及救助審批結果公示等信息。微平臺同時具備主動發現困難群眾功能,通過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救助,改變了過去救助者需要主動求助的被動局面,拓寬了救助渠道
(四)試點實施效應明顯。一是實現了救助服務及時到位全覆蓋。市委組織部會同民政等部門出臺指導性意見,力度之大應是首創。村民小組是實行村民自治的基本單元,村民小組長是基層組織聯系服務村民的“毛細血管”。通過選優配強村民小組長,以鄉鎮為主體、村(居)為骨干,指導支持村民小組長整合資源,健全五級聯動機制,綜合使用黨建引領+社會組織+志愿者等手段,幫扶救助、送溫暖等兜底保障服務做到了零距離,收到了積極成效。如洪村自然村民小組姚翠英因大病每月醫藥費支出增大,導致經濟收入無法維持老夫妻倆基本生活,村民小組長在走訪中發現后,對照政策,主動服務,經過規范程序及時幫助該戶上報申請了農村低保待遇,保障了其家庭基本生活。二是打造出社會救助多維立體新格局。社會救助工作涉及群眾面廣、發放資金多、服務對象多,救助服務質量和效率直接關系到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問題。為解決救助資源碎片化、救助效率低下、主動救助不到位等問題,我市結合“互聯網+”,通過救助信息平臺或移動救助APP幫助轄區困難群眾申請各項救助,聯通線上平臺,提供“零距離”線下服務,激活社會救助“神經末梢”,增強了社會救助實效性,切實發揮社會救助政策保民生、兜底線的職能作用。蓮塘村80戶163人城鄉低保對象,33名特困供養對象享受救助做到應有盡有。目前散兵鎮已決定在全鎮復制推廣。
三、經驗與啟示
巢湖市“社會救助360”模式,通過積極發揮村民小組長救助網格員作用,從社會救助服務對象需求出發,聯通線上線下,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百米”,增強了社會救助的主動性、精準性和便捷性,使困難群眾享受“零距離”的救助服務,切實增強了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一)強化黨建引領,做好政策保障。巢湖市在試點實踐中,堅持把加強黨的領導貫穿于基層救助服務能力提升全過程,注重考核結果運用,錘煉提高基層社會救助經辦能力,充分發揮了村民小組長在做好兜底保障、助力脫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推進了基層社會治理的改革創新。巢湖市“社會救助360”之所以能夠得到快速發展,得益于其有力的政策措施保障。巢湖市委組織部門和民政主管部門以及農委、財政等部門形成工作合力,突出問題導向,組織凝聚各方力量,同時各級政府切實發揮依法規范、政策引導、資金投入、典型示范等職責,勇于創新實踐,確保了社會救助服務發展的整體性、全局性。
(二)植入“網格化”理念,順應發展潮流。巢湖市“社會救助360”模式,統籌考慮救助服務的內容、主體、平臺、項目和保障,通過整合多部門救助數據資源,發揮村民小組長網格員作用,及時采集低收入家庭、因突發災害或患重大疾病支出較大的家庭、孤老家庭等困難家庭信息,避免了急難信息獲取不及時、數據收集失準、政策執行走樣等問題,推動了社會救助由原來的單一依申請向主動發現救助與依申請救助相結合轉變。社會救助服務需求與經濟快速發展、改革深入推進以及社會發展水平相伴而生,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沒有現成的經驗,惟有順應時代發展,大膽改革創新,才能找到破解之道。
(三)整合碎片信息,給力“大數據”支撐。巢湖市依托社會救助綜合服務平臺,運用“互聯網+救助”,將社會救助信息化工作延伸至村(居)、村民小組,整合了“碎片化”的救助資源,建立市、鄉鎮(街道)、村(居)、村民小組四級救助服務網絡體系,實現了“數據一次采集、資源分級共享”的目標,進入了社會救助移動辦公模式,做到救助信息透明化,解決了社會救助困難群眾基礎數據庫更新完善的難題,為實施精準救助提供了有力支撐。當前,救助服務需求日益呈現數量增加、質量提高、范圍擴大的趨勢,空巢老人照料等方面的救助服務需求愈加強烈。巢湖市主動回應群眾需求,將社會救助服務放在城鎮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的大背景下統籌考慮,完善政策、拓寬平臺、開發項目,滿足困難群眾最緊迫、最直接、最現實的救助服務需求,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擁護,真正彰顯了救助服務自身價值、發揮了救助服務應有作用。